中国新闻周刊专题聚焦!苏州相城:一座智驾之城的突围
发布:2023-11-08 点击:308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专题聚焦
苏州相城:一座智驾之城的突围
应用场景的迅速落地
正在吸引更多智能车联网产业
上下游企业落地相城
以下为报道原文
从高铁苏州北站下车的乘客,出站后换乘公共交通时,比在全国很多高铁站多了一个选择。车站南侧的南天成路上,乘客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叫到一辆Robobus,再到路旁的“自动驾驶体验站”上下车。在苏州北站所在的苏州市相城区,约10平方公里的长三角智能驾驶产业示范区中,600多辆自动驾驶车辆在道路上测试、应用。
苏州是较早实现自动驾驶巴士常态化运营的城市,背后是无人驾驶通用方案公司轻舟智航开发的、面向城市开放道路的自动驾驶巴士。轻舟智航于2020年落地相城,从最开始的几十名员工发展到目前数百人规模。这是智能车联网产业在苏州相城落地生根的缩影。
苏州智能车联网产业发展已走在国内前列,相城更是如此。去年11月,相城率先试点全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范围。今年10月19日,在苏州市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推进会暨第五届全球智能驾驶大会期间,苏州市全域智能车联网开放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启动,范围将逐步拓展至苏州全域。
经过6年的培育,智能车联网产业在相城的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推动这一新兴产业在相城、苏州,乃至长三角的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超前布局的眼光
苏州虽是工业强市,拥有相对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方面,相比其他长三角城市成绩并不突出。因此,智能网联被视为“弯道超车”的机遇。在当前汽车产业的变革中,智能网联被认为是电动化之外的又一个“主战场”。
从去年11月,《苏州市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外发布,提出到2025年,全市智能车联网产业的规模和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智能车联网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集聚产业相关企业超1000家。进一步提升智能车联网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示范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这份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智能车联网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以相城区为产业发展核心区,苏州工业园区、常熟市、吴江区、吴中区为重点区,昆山市、张家港市、高新区、太仓市、姑苏区等为联动区的“1+4+5”空间分布格局。
其实,相城早在6年前便已布局智能车联网产业。从2017年开始,相城以苏州高铁新城为核心,围绕“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灵活的网”构建全产业链生态,聚力打造“智驾之城”。当时,高铁新城已经挂牌成立6年,刚刚整治淘汰了一万多家“散乱污”企业,正在寻找新的产业方向。而在2016年10月,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才正式发布,首次明确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目标、路径以及阶段规划。产业布局之超前可见一斑。
相城的底气部分源自区位优势,苏州北站被定位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千亿工程通苏嘉甬高铁和京沪线在苏州北站交汇,这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交汇点,另外还有两条城际线,苏锡常和如通苏湖城铁也在此交汇,因此苏州北站被称为“黄金双十字轴交汇点”。如此交通流量自然为自动驾驶的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场景。
不同于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单车智能”,中国选择实现自动驾驶的路径是“车路协同”,通过车路云一体化,除了依靠智能车端本身的智能,还在基础设施上做传感、计算设备的升级,使这些设备与车载传感器、城市数据中心实时互通,弥补单车智能本身的不足,实现智慧交通的整体降本增效。简言之,这对于“路”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10月19日召开的第五届全球智能驾驶大会宣布,苏州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及S17、G524、G312智能网联道路启用,其中S17是国内首条满足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级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
在针对S17双向56公里路段进行智慧化升级过程中,共在55个点位布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路侧天线RSU等感知设备270套。此前,在一辆搭载自动驾驶系统的无人重卡在该路段的测试中,成功完成了对逆行车辆、慢行车辆、快行车辆等异常驾驶行为以及交通障碍物、路面施工等道路交通事件的识别,并进行匝道汇入、车道保持、自主变道、自主超车、路面施工车辆主动避让等驾驶行为。不久的将来,驾驶员可在S17上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车辆可完成驾驶操作、周边监控、自主接管反应等动作,无须驾驶者接管方向盘。
目前,苏州高铁新城已建成智能网联测试道路250公里,拥有目前国内唯一可为L2级车辆提供“5G网联式L4高级别自动驾驶”服务的智能网联道路。同时,部署有超1700套路侧设备,全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可为辖区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常态化运营提供保障。相城则获批江苏省首批车联网先导区、首个数字交通示范区。
苏州高铁新城还启用了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示范区智控中心,打造技术领先的智能驾驶公共服务平台,还建设有智驾运维港、智能网联汽车科创园、智能网联汽车研创园、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新基建智能交通产业园、汽车主题公园等载体,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增量零部件产业高地,率先启动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5G新基建车联网项目建设。
在对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化升级之余,今年12月1日《苏州市智能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也将施行,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为苏州智能车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正是在当地政府超前布局的引领之下,智能车联网产业正在苏州相城,特别是苏州高铁新城形成集群。
创新集群如何炼成
2019年,中智行将“基于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确立为公司发展自动驾驶的路径。中智行方面曾回忆落地相城的原因,2021年3月,中智行第一次到访相城,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在苏州高铁新城提出想法后的一个月,政府就明确位于苏州北站附近的水景路,将按照中智行的车路协同功能需求做好智能化升级。当年5月,水景路被打造为中国第一条可实现路对车强赋能的高级别智能化道路。
而在中智行此前与其他城市发展车路协同时,协调一条测试道路,就需要和公安、交管、市政等多个部门打交道,无形中拉长了周期。
相似的故事在相城不断上演。2020年,仅用时两周,苏州高铁新城就为轻舟智航定制了一条自动驾驶巴士测试路线,全长超4公里,沿途设置5个站点,途经10多个路口,穿行近10个人车混杂的地铁站、高铁站、办公区、居民区和商业区。自动驾驶巴士在这条路线上行驶,进行常态化的载客测试运营,这也成为了全国首个常态化运营的5G无人巴士。
正是在2020年3月,相城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上路计划”:
4月
7月
10月
应用场景的迅速落地正在吸引更多智能车联网产业上下游企业落地相城,落地高铁新城。
5年来,智能车联网产业在苏州高铁新城“从无到有”,现在其已是国内知名智能网联汽车高地,天翼交通、天翼安全、Momenta、吉咖智能、曹操出行、清智科技、智加科技全国总部、T3出行等长三角创新业务总部以及中国电信“云堤”全国总部、车路协同总部等智能车联网总部型企业相继落户。目前集聚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超140家,涵盖了智能驾驶技术解决方案、整车、雷达、测试、地图等30余个细分领域,汇集产业人才超5000人。放眼整个苏州,截至8月底从事智能车联网业务相关企业近450家,今年1~8月全市智能车联网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超20%。
如此之高的聚集程度,也为智能车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2021年底,中智行与中国电信、先导产投合资成立天翼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翼交通”),央企、地方政府与科技企业联手,定位于国家级智能交通运营商,专注智慧路端建设和运营。
2022年8月,中智行和天翼交通联合发布了“轻车·熟路”系统,通过轻量化智能驾驶车+高级别智能道路的方式,实现了网联式L4自动驾驶。一个月后,全球首款纯网联式L4级别自动驾驶中巴“协同1号”,正式在苏州落地运营,在遮蔽车端全部传感器的情况下,车辆也可通过与路端智能设备交互,实现L4级自动驾驶。
去年11月,中智行与2021年落地相城的曹操出行达成战略合作,曹操出行将整合自身共享出行车辆与智能驾驶开放商业化运营平台的优势,与中智行的车路协同智驾系统合作,携手打造全球首款基于车路协同的Robotaxi城市级应用,开展商业化自动驾驶出行业务。在智能车联网产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在苏州高铁新城,“走过去就能谈一场合作”的案例还有很多。
以相城为产业发展核心区的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正在不断扩大“朋友圈”。10月19日,环太湖智能车联网产业走廊正式启动。该产业科创走廊包含苏州及无锡车联网先导区,覆盖无锡新吴区、苏州相城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吴中区、苏州吴江区等重点区域,将通过五区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长三角智能网联科技创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