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将大洗牌,没技术没品牌的企业会完蛋!
发布:2017-03-18 点击:1849
最近两年一些实体企业家把矛头指向了阿里巴巴,假货与税收成为两个靶子,两会上又成为焦点。这说明实体企业家生活在焦虑之中,即使是大型企业也不能悠闲度日。
今天在一个制造业重镇,当地朋友说传统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日子仍然不好过,估计20%左右的企业会被洗牌出局。
恰好,有两个数据可以印证传统制造业被牺牲、被洗牌出局的终极命运。
3月8日公布了前两个月和2月份的进出口数据,2月出现了2014年2月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2月贸易帐(按人民币计)-604亿,预期1725亿,前值3545亿;中国2月进口同比(按人民币计)44.7%,预期23.1%,前值25.2%;中国2月出口同比(按人民币计)4.2%,预期14.6%,前值15.9%。
2月份的贸易逆差并不意味着天塌下来了。
不过,这个逆差数据加上2016年的货物贸易数据,显示制造业不知不觉中走入了寒冬,温水煮青蛙已经煮了几年了。
2月份的进出口数据还印证了原材料将会继续大幅上涨,现在涨到中途,货币购买力还会继续下降。
2月进口原材料大幅上升。前2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1.75亿吨,增加12.6%,进口均价为每吨532.1元,上涨83.7%;原油 6578万吨,增加12.5%,进口均价为每吨2673.6元,上涨60.5%;煤4261万吨,增加48.5%,进口均价为每吨640.7元,上涨 1.1倍;成品油498万吨,减少5.9%,进口均价为每吨3305.6元,上涨48.6%;初级形状的塑料472万吨,增加30.9%,进口均价为每吨 1.12万元,上涨9.7%;钢材218万吨,增加17.6%,进口均价为每吨6993.2元,上涨6.3%;未锻轧铜及铜材72万吨,减少15.8%, 进口均价为每吨4.31万元,上涨31.5%。
去产能对大型资源性企业有利,对下游没有实力、没有优势的制造业企业不利,我们先要稳定住资源性大型企业、重工业,中小制造企业反正早晚都不行,索性提前被牺牲。
3月7号,《每日经济新闻》发表的文章走访了家电市场,手机、电视售价涨了,空调、洗衣机、冰箱的价格也上来了。一向被视为价格杀手的互联网电视率先开启涨价模式,并且在短时间内多次涨价。卖场销售人员表示,3月中旬还要调价。
究其原因,是家电的主要原料价格上涨,上游工业原材料,尤其是铜、铝、钢等金属价格一路看涨,线路板、液晶面板等主要料件价格上升,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传统的依靠成本的制造业无路可走,除非浴火重生,否则面临原材料价格上升、人力成本上升、税收不降、汇率不定等诸多压力,传统制造业前景不妙。那些没有技术、没有品牌、没有优势的中小制造企业是率先被牺牲掉的一批。他们没有办法在成本上升时提价,不生产等死,生产就是亏本。洗牌远未结束,根据每个制造重镇的数据,未来估计还有20%的传统中小型制造企业倒闭。
能活下来的是两类企业:
一是有技术实力完成了品牌建设、完成了国际化布局的企业
二是小而美、别人无法替代的企业
血汗工厂时代不得不过去,原本以为兴高采烈,但现在心里居然是一丝沉重。一些没有技能的、低收入阶层人再次被甩下轰轰前行的列车。
在全球即将进入新一轮产业化分工的今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要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必须重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品牌。
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201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品牌仅有31个,其中制造业品牌仅7个,入围百强的中国品牌中仅7个,其中制造业品牌只有联想和海尔2个。而在另一榜单——2015“世界财富500强”中,中国入围企业有106家,其中制造业企业则有56家。两榜对比,充分显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大而不强、世界级制造品牌缺乏的现状,与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制造强国的追求极不相称。
品牌建设的普遍性问题:品牌建设意识不足,缺少长远性;品牌建设没有系统性,缺少规划;品牌建设投入不足,缺少科学性;品牌建设没有与时俱进,缺少创新;品牌建设只重“建设”,缺少管理。
中国至今为止依然没有一个平台专注于为大中型的工业品牌,家居品牌,船舶品牌,医疗器械品牌服务,全球也仅有Directindustry,Archiexpo,Nauticexpo,Medicalexpo在此领域做得如此出色。时代需要中国企业完成工业强国、品牌强国、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走上世界舞台,成为世界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