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6:我国科研取得的重大成果
发布:2017-01-01 点击:1807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科学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经中科院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推荐,同时参考广大网民意见,最终确定出每月重大科技成果,现予以正式发布:
一月·暗物质卫星“入选”习近平主席2016新年贺词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将“我国科学家研制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发射升空”作为2015年重大科技成就。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于2015年12月17日成功发射,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也是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是迄今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有望推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取得重大突破。
二月·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模式基本确立
2016年2月1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共同研制的中国新一代北斗导航第五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该卫星采用中国科学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首次集成了自主研发的氢原子钟、高集成度空间抗辐照专用芯片等一批关键技术成果,与先期发射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一起,基本确立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组网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月·煤气化直接制烯烃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16年3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科学》发表“煤基合成气直接制备烯烃”的重大研究成果。这一突破性进展摒弃了90多年来煤转化过程中传统的“费托合成”模式,从原理上创立了一条低耗水和低耗能的煤转化新途径。该成果被国内外同行誉为“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为煤化工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月·“实践十号”成功发射并返回
2016年4月6日,我国首颗返回式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十号”成功发射,并于4月18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旨在利用太空中微重力和空间辐射等特殊环境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揭示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该卫星已成功获取大量实验数据和资料,预期产出一批重大科学发现和原创成果。
五月·在国际上率先揭示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细胞模式
2016年5月26日,《细胞》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合作研究成果,首次报导了人类胆固醇转运体 NPC1 及其与埃博拉病毒表面融合蛋白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1月15日,《细胞》还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埃博拉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上述研究成果为防控埃博拉病毒疫情及抗病毒药物设计与研发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是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六月·中国生态环境变化十年评估报告发布
2016年6月24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 年)调查评估报告》,全面反映十年间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我国生态格局、质量、服务、问题及其变化趋势与原因,提出了生态保护对策和建议。这次调查评估首次利用“天地一体化”手段,是迄今国际上规模最大、技术手段最先进的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之一,为我国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科学基础。报告的主要成果发表在6月17日《科学》上。
七月·我国深海科学考察挺进万米时代
2016年7月18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万米级自主遥控潜水器(ARV)“海斗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10767米)。这次科考填补了我国万米深海数据和样品空白,缩短了我国与美、日、英等国在万米科考能力上的差距,标志着我国深海科考进入万米时代。
八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2016年8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主要科学目标是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并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等实验研究。该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星地量子通信,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对我国巩固和扩大量子通信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实现从经典信息技术时代跟踪者向未来信息技术引领者的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九月·“中国天眼”FAST落成启用
2016年9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自主设计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这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将在未来20-30年期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FAST 打破了世界上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将为人类发现脉冲星、探索暗物质和黑洞、研究宇宙起源和地外文明等提供独特手段,为基础研究重大发现和突破、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一流创新平台。
十月·“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并开展科学实验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作为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牵头负责空间科学、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空间应用新技术等三大领域的全部14项科学实验,包括全球第一台空间运行的冷原子钟、宽波段成像光谱仪、伴随卫星飞行、高等植物培养等,主要科学实验项目的研究水平位于国际前沿,技术发展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十一月·世界最大面积中阶梯光栅研制成功
2016年1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系统的研制”通过验收,并刻划出世界最大面积的中阶梯光栅(400mm×500mm), 光栅刻划系统和光栅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结束了我国高精度大尺寸光栅制造受制于人的局面,为我国相关高科技领域的战略部署和光谱仪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支撑。
十二月·国际先进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开工建设
2016年12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建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正式开工建设。该装置的预研工作于2016年8月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峰值功率5.3拍瓦、脉冲宽度24飞秒的激光脉冲输出,是当前国际最高激光脉冲峰值功率,并为实现10拍瓦激光脉冲输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超高功率超短脉冲激光是国际激光科技的竞争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巨大应用价值,将推动相关战略高技术发展,并引发新技术变革和创造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