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替代“互联网+”成为新风口
发布:2016-02-19 点击:1245
“机器人+”替代“互联网+”成新大风口,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席卷全球。未来的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众说纷纭;产业大风已至,谁将有幸成为那只被吹起来的“猪”?
“机器人+”替代“互联网+”成为新风口(图片来自百度)
福卡智库:“机器人+”已成新大风口
这从去年南北两大会议便可一窥端倪。世界机器人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习近平发贺信、李克强做批示、李源潮参加开幕式、刘延东参观指导,规格前所未有的高。
北京玩高大上的宏大叙事,在佛山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机器人展暨智能装备产业大会”则更接地气,“四大家族”悉数到场,全球制造业基地珠三角抢先发力,产销洽谈会如火如荼。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机器人产业,需求侧与供给侧均呈现出惊人的复合增长率。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05-2014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9%,而2004-2013年间是29.8%。巨大的市场,召唤出巨大的生产力,2014年中国每周诞生两家机器人企业,2015年更新为每周4至5家,机器人产业的中国速度令人咋舌。一时间,企业言必称“智造改变世界”,风头正健的“互联网 ”瞬间被“机器人 ”秒杀。
福卡分析:风从何起?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机器人产业就这样闯入了中国人的世界。
2014年机器人产业拐点凸显,2015年被称为“中国机器人元年”,仿佛突如其来一阵风,然而,这股大风究竟是怎么刮起来的?
首先,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抢夺制高点战役已然打响。前有欧美堵截(美国有“国家机器人计划”,欧洲有“SPARC”),后有中韩追兵(中国是最大消费市场、韩国为最大出货量市场),机器人产业强国日本唯恐优势不再,不惜倾一国之力,由政府主导成立“机器人革命行动委员会”(安倍专门出席成立大会),联合200家研究机构与企业,要在日本搞一场机器人革命,将其“拓展到我们经济社会的每个角落”。用文化大革命式的运动来搞产业,这在向来理性冷静的日本经济发展历程中甚为罕见,更从侧面反映出机器人产业已不限于一国一企,而是上升为国家战略比拼,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正席卷全球。
第二,中国缘何成为主战场?2014年中国机器人销量达到5.6万台,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大产业机器人市场,而当年的全球总销量为22.4万台,中国占世界总销量的1/4。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保有量达180万台。之所以机器人大战爆发在中国,原因在于中国既是最大消费国,作为世界工厂未来也将是最大生产国。世界上任一产业,无论之前多么高不可攀,一旦中国“染指”,制造成本直线下降、市场空间立马火速膨胀,类似案例不胜枚举,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目前四大家族纷纷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占据了70%的中国市场份额。
第三,人工成本的急剧变化。劳动力紧缺、人力成本畸高成就了日本“机器人王国”,制造大国中国也面临同样的困境。2005-2012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劳动报酬从14847元/年增加到41370元/年,年均增15.8%,甚至超过了GDP增速,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被不断高企的用工成本吞噬,举步维艰。而全球大通胀背景下,用工成本单边上涨的趋势不可逆。同时,中国人口红利进入加速衰减期,农民工呈现代际断层,制造企业日益受困于招工难。鉴此,机器换人势必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客观上将机器人产业推向前台。
第四,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机器人革命”极可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切入点与重要增长点,将深刻影响世界制造业格局。中国显然不愿被排除在外,“中国制造2025”即把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设为主要抓手。作为世界工厂,挣了30多年苦命血汗钱的中国付出了高昂代价,要彻底摆脱为他人做嫁衣的低端地位,沿食物链向上走,机器人的生产与应用不仅不可回避,更提供了弯道超车的绝好机遇,毕竟机器人产业起步晚、各国差距相对较小。
第五,综合大市场的形成。市场经济日益深化,机器人产业通用性特征决定了各地更容易处于同一起跑线,形成你追我赶、万马齐奔的局面。统一大市场既有利于刺激竞争,也有利于促进生产。
第六,相关技术的大突破、大集成、大融合。机器人产业成型于80年代中期,之所以近两年进步神速,与相关技术突破、集成创新紧密相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材料技术的引入,使得机器人具备拓展人能力的基础。尤其是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融合发展,大大提升了产业内涵与升级速度。事实上,正如智能手机为移动互联提供载体,反过来移动互联又颠覆了智能手机的固有形态,新技术与机器人产业的相互促进作用只会令未来之路越走越快。